新浪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文化 > 人物往事 > 正文

北大边缘人柳哲:搬块砖赚3分钱只为在北大学习

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5/02/06 14:56   时代人物周报

  本报记者林爱国 

  残雪斑驳,寒风料峭。柳哲身穿一身黑色西服,站在北京大学东门口,双手插在兜里,四处张望着。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,中等身材,面色有些憔悴,眼角的鱼尾纹在黝黑的面颊上伸展开去,略显秃顶的头发在风中不停地晃动。

  “我来北大已经八、九年了,既收获了事业,也收获了爱情,我无悔‘边缘人’的生活。”首先倡导“北大边缘人” 概念的柳哲说。

  少年之梦

  柳哲1969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一户农家。读高一时,他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书——他的同乡先贤曹聚仁的回忆录《我与我的世界》。

 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著名新闻人、作家、学者和社会活动家,曹聚仁先生(1900——1972)生前留下了 4000万字的作品。在《我与我的世界》中,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渊博的知识,为柳哲打开了一扇通往缤纷世界的窗。“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!”

  这本书伴随了柳哲的整个高中阶段,年轻的柳哲萌发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:“我要当个作家,当个学者。”

  1989年高考落榜后,柳哲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,闲暇之际坚持进行乡土文化研究,并越来越以故乡有一个“浙东学派”(金华学派和永康学派)而自豪。6年后,他发起成立了“曹聚仁资料馆”。

  为扩大资料馆的影响,争取更多的支持,柳哲向全国各大学术机构以及各高校中文系广发信函,征集有关曹聚仁的资料。在焦急的等待中,他收到了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的一封回信,就是这封信决定了他后来的北大边缘人生活。

  张兴根在信中对曹聚仁资料馆的成立表示祝贺,不久又约请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寄来了《曹聚仁与周作人》的研究文章。

  在来往的信函中,柳哲谈了自己当时的困惑。因为没有大学文凭,自己在招工、提干等方面都受到限制,“实践能力已不缺乏,最缺的就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”。了解这些后,同样出身清贫的张兴根便热情地鼓励柳哲到北大进修。

  1996年初春,柳哲毅然辞去了一手创办的曹聚仁资料馆的工作,带上父母积攒多年给他娶妻成家的3000元钱,以及七、八十公斤重的有关曹聚仁、柳贯等学人的研究资料,怀揣着梦想,从明丽如画的故乡江南来到飘着残雪的北国燕园,开始了北大寻梦之旅。

  搬一块砖赚3分钱

  “那是1996年3月14日早晨7点多钟”,在张兴根老师的引荐下,柳哲到北大中文系办了一门课的旁听手续。

  “刚开始的时候,以为3000块钱已经不少了,来北大后发现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经济。”柳哲先是住在研究生宿舍,每月交120元。这样过了几个月后,他发现自己带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了,他不得不另觅住处。一天他在校园里转悠,发现第二教学楼后面有一间小储藏室,门没锁,只有四、五平方米,里面空空如也。

  尽管没有暖气和水电,但总算找到不花钱的住处了,而且可以拥有独立的空间。柳哲找来砖头和木板,搭成一张简易的床铺。得意之余,他给这所小房子起了个美丽的雅号:“静心斋”。白天,柳哲或在图书馆遍览群书,或在课堂接受北大名师指点迷津;晚上,他便回到蜗居,在如豆的烛光下写东西。冬天里室温很低,“有时候写着写着,钢笔就冻住了。”

  虽然吃了很多苦,但忆起往事的时候,柳哲却似乎充满了依恋:“其实挺怀念‘静心斋’的。一个人看书写东西,多好啊!那时候,我几乎每天都能写一篇文章!”

  可惜好景不长,年终放假前,学校保卫人员进行安全检查,发现后让他搬走了。

  [1]  [2]  [3]  [下一页]


评论】【推荐】【 】【打印】【关闭
 


新 闻 查 询
关键词




热 点 专 题
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
田亮被国家队除名
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
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
澳网公开赛百年
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
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
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
《汉武大帝》连载

 

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会员注册 | 产品答疑

Copyright © 1996 - 2005 SINA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 新浪网
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